父母先改變自己,小孩才會改變行為


連續二天,在公共場所看到媽媽管不動小孩然後邊念小孩邊打小手的案例,有感而發。

第一個是在火車上,一對年輕的父母帶著一個一歲多會走路但還不會說話的小孩坐在位子上,小孩坐在媽媽的腿上,很好奇的一直亂動,媽媽就一直抓著扭來扭去的小孩,一直說不可以下去、不要亂動、不可以舔窗戶,講了很多次,後來這媽媽開始罵她的小孩,內容大致上是「你怎麼都講不聽,就跟你說不要這樣了,你有沒有在聽,不聽媽媽要打囉」然後就打小手跟大腿,但這時期的小孩就是好奇,會亂爬亂舔,即使打罵,依然故我,所以媽媽只好一直抓住她的小孩。

第二個案例是在等中醫的時候,因為今天下午看中醫的人比較多,有一個也是年輕媽媽帶著一個會走路感覺也是一歲多的小朋友,只會恩恩啊啊還不會說話,很好動的一直在診所亂走,想要亂按東西,媽媽跟著小孩後面,一直阻止這個小男生搗亂最後聽到這個媽媽大罵小孩(應該是小孩跑去玩飲水機),就說「你為什麼都不聽話,為什麼要按這個,按到熱水怎麼辦,怎麼都講不聽」,反覆的問小孩「為什麼」,最後氣到很大力的打了小孩的手,剛開始這孩子沒有哭,還跑到後面想要按其他的器具,後來這位媽媽就再打的更大力,打到小孩手都紅了,就真的哭了,媽媽就抱了一下這個孩子,然後什麼話也沒說。之後就聽她拿藥時叫小孩跟她的朋友說掰掰,小孩似乎沒有動作,接著媽媽就說等一下帶你去投糖果,然後就聽到她的朋友開玩笑說怎麼這麼現實(估計應該是有可愛的說了掰掰)。

記得燦嬰兒的時候帶燦燦去親子餐廳,燦也是亂舔窗戶,還舔了一大片,直到某個媽媽跟我說「妳的小孩在吃窗戶」我才去把他抱過來,但也沒有生氣,也沒有罵他,因為心想「吃都吃了,有問題再去看醫生吧」(台語說的,垃圾吃垃圾大的概念)。

看著這二個媽媽對待孩子的教養方式,心中引發許多感觸,這些場景對我來說都似曾相似(雖然回想起來我好像是沒有在公共場所這樣一直講小孩,大都是在家裡)。我也曾經打罵過小孩,講一些小孩或許也沒辦法回應的道理,對於這階段的小孩,真的是又愛又恨,但在當下接受旁人的眼光,或是自己的心理急了,對小孩就會有一種「你趕快給我安靜乖乖坐好就好」的想法,但我們都忘了,對孩子來說,這是一個新的世界,有幾千幾百種好玩的東西等著他們去探索,一些我們都認知很平常很簡單的常識與概念,小孩完全不懂。例如像沙子不能吃這種正常人都知道的。

記得在燦燦一歲多會走路但還不會說話的年紀時,燦對很多事的執著度都「非常」的高,光是為了要喝奶不吃飯這件事,就常常半夜跟他僵持半小時以上。以前會認為,只有自己的小孩這麼難搞,後來當書看得多了,別人的例子聽得多了,才發現,原來每個相近年紀小孩的行為都大同小異(有時候會看一些國外翻譯研究小孩行為的書)。

如今,當我看到這二位媽媽對待小孩的方式,腦中已經可以自然而然的跳出理性的解決方案了。

如果是長途的搭大眾運輸工具,對於不會說話的孩子,就會帶一些他們喜歡的玩具,陪他們玩(愛亂咬就帶一些固齒器或是可以咬的玩具),或是小孩吃的零食,讓他們專注在他們的玩具或食物上;如果是會說話大一些的孩子,就教他們觀察別人或窗外,其實也可以學到不少東西(但大部分大一點的都講得聽了)。

如果是小孩喜歡玩飲水機,怕他們被燙到,我會按一些熱水出來讓他們摸看看水是不是很燙,小孩其實是一種聰明的讓你不敢相信的生物,他們不會喜歡受傷的,所以只要讓他們知道有危險,自己就會避開了。

有時候我們不打罵,但媽媽難免會念小孩,不過在我一些書與影片後,發現語言的傷害力其實也是非常驚人的,當我們一直對孩子用負面語言,也是會影響他們的心理狀況及自我肯定的程度,所以我現在學著調整自己與小孩說話的用辭。最近就會自覺對小孩說話時會用「每次」、「都」,但想一想,其實也沒有小孩也沒有每次都犯一樣的錯,也盡量避免自己一直對小孩問「為什麼要這樣做?」,因為有時候他們的腦中詞彙量還不足夠,無法清楚的表達原因,也解釋不出來,甚至很多行為其實就沒有「為什麼」,就純粹是好奇,但大人的角度就會認為小孩是故意,他們有聽到但故意要激怒你,或是他們根本就是不想理你。

的確,或許有時候小孩會故意沒聽到,但在學齡前的孩子,他們會有的行為大都從父母身上學習而來,所以當孩子的行為並不是我們所希望的,第一個要反省的一定是自己。從幾個月前開始,我「慢慢」改變自己的教養方式,根據孩子的特性選擇說話的語氣與模式,用尊重與理性的跟小孩討論(3歲以上就可以討論了),分析原因讓他們理解並做選擇,當然有時候該強制他們做的事我也會用行為強迫,例如小孩跟我說好要午睡,但卻沒有午睡,我就會跟他說,我說要讓你集點買哪個玩具,我也不要遵守約定了,因為是你先不遵守約定的。讓他們了解爸媽也不是非得要遵守約定或陪他們玩。

奇妙的是,反而用理性溝通的方式,小孩好帶很多,哭鬧的次數也少很多,但最難的地方就是在時間很緊急,媽媽火都快上來的時候還要壓抑的很理性的想他們可以接受的理性解決方案。所以教養最後考的都是大人的EQ好不好,曾經看過一本書上說「會用打的方式,是因為大人自己也沒辦法了,所以只好用打的」,講的真有道理,就是因為當下的我們沒有其他辦法讓小孩配合,所以只能用打的,但打了之後呢?下一次小孩一樣有相同的行為,並不會因為被打了之後就改正(如果有的話就是因為自己太害怕了)。

一定也會有人心想,那我是不是就真的都不打小孩了?也不全然是,只是少打,也不會打很重,打完等他們冷靜會再跟他們說打的原因,還有問他喜歡被打嗎?小孩當然都說不喜歡,接下來我就問小孩說,那你覺得我要用什麼方式下次你不會再犯一樣的錯呢?燦很聰明,他都會說扣印章(但我知道扣印章這個懲罰有時對他不痛不癢的),我就會說,是不是下次再犯這個錯,我就沒收你最喜歡的那個玩具(然後他也很聰明的說,我最喜歡的是XX玩具,但說出來的是他沒有特別喜歡的),盡量是用他們喜歡的事或是玩具來懲罰。

教育小孩其實是件蠻有趣的事,我都會戲稱自己在洗腦他們,但當父母的也是要不斷的學習,對我來說,這個階段就是學著怎麼跟3、4歲的幼兒溝通,每個年齡層要用的方式不一樣,必須考慮到小孩的背景知識及經驗(跟大人溝通也是一樣),每天我都在跟小孩鬥智,有時很煩人,有時很有趣,當我慢慢感受到自己的做法影響了孩子,如果是不好的,就導正自己的教養與引導的方式,每次看到小孩進步了、成長了,就會覺得也蠻有成就感的,如果小孩不好的行為依然沒有改進,那代表有更多值得探討與研究的地方,例如他們是聽不懂我表達的方式,還是需要時間練習?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教養上,不要總是期待著得到最有效的方法讓小孩聽話,而是了解自己孩子的思維與邏輯,真的要有耐心的引導,且父母的要隨時控制自己的情緒理性思考,(如果自己都沒辦法控制自己的情緒了還想叫小孩冷靜不哭鬧,我覺得也是天方夜譚),才是最大的教養難題。

共勉之。


Kemie Lin

擁有多項軟體操作、行銷規劃、專案規劃、專案執行、課程規劃與軟體教學等經驗,對於軟體的整合應用、知識分享及教學亦有一番心得,現任廣瞻互動媒體設計公司專案總監兼任聯成電腦多媒體實務及Android實務開發講師。

2012年升格全職媽媽後,亦不忘兼顧工作與成長, 對孩子的教育理念與學習方法有了更深一層的體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