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思考】國外的月亮比較圓?



最近看了一本書,叫「德國媽媽這樣教自律」,書中其實是記錄一對台灣夫妻在德國生活,與人相處中學習到的一些教育知識。


每每看類似這樣的書籍或文章,總是會對國外有一種嚮往,覺得國外的教育環境真的很棒,也很希望自己的孩子哪天可以去接觸到這樣的環境,然後成長,但後來發現這其實也只是自己的幻想。

為什麼是幻想?

書與文章其實是反映作者看事情的角度與體悟,從書裡大概有了一些認知:

德國人講話很直接,很勇於表達自己對家人與子女的愛(但他們認為愛沒說出口就代表你不愛對方,這一點我就無法認同)
德國人很守時,即使是遲到一秒,也會一直跟你道歉,尤其是有小孩在的時候(因為他們覺得要以身作則)
德國人很嚴謹,上班就是上班,下班就是陪家人、朋友、小孩,所以假日跟晚上幾乎不會有店家開門(除了一些餐廳)

書上講了很多關於德國正面的話,但東方人普遍祟洋媚外(我也曾經這樣想過),仔細想想,國外教育真的就比國內好嗎?難道國內教育就沒有可取的地方嗎?

事情都是一體二面的,一件事可以從好的方面解讀,也可以從壞的方面解讀,當有很多文章在講翻轉教育的同時,其實也應該考慮到台灣的環境與台灣的思維,翻轉或許是對,但當社會上大部分的人不這麼想的時候,提出相反意見的那個主導者顯得就特別辛苦,需要特別的堅持,也需要遇到不少願意陪著他堅持下去的人,才有可能繼續。

台灣也喜歡學習國外的做事方式,但有時候常常學一半,例如我們希望給孩子自由,所以就不限制小孩,不給規範,有時候影響到別人,反而讓這些教學方式成為了寵壞小孩的理由。

太多書與新聞都報導國外的好處跟優勢,卻忘了說國外也有不少限制,像是醫療環境不像台灣這麼友善,國民的稅金也比國內高很多等等,與其一味的嚮往,不如想辦法改善,找出適合台灣的教育方式,又可以讓小孩適性發展。

教育的本質是中性的,要得到好的教育成效,必須像孔子說的「因材施教」,而要教育的不只是下一代,而是「教育自己」,父母自己要有辦法虛心學習,才能給孩子正確的學習態度與觀念,陪著孩子一起成長,共勉之。

Kemie Lin

擁有多項軟體操作、行銷規劃、專案規劃、專案執行、課程規劃與軟體教學等經驗,對於軟體的整合應用、知識分享及教學亦有一番心得,現任廣瞻互動媒體設計公司專案總監兼任聯成電腦多媒體實務及Android實務開發講師。

2012年升格全職媽媽後,亦不忘兼顧工作與成長, 對孩子的教育理念與學習方法有了更深一層的體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